《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近几年来,幼儿园越来越重视户外自主游戏,在课程及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的调整上已经看到我们的行动。可就现在而言,尽管幼儿每天都有户外自主游戏的机会,却极少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教师重视的或许仅仅是“户外”这个表面形式,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研究如何有效开展?有哪些成功的策略?等等。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教育行为时,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吗?真的在追随孩子的脚步吗?
让我们把目光投放在当前幼儿园,不难发现开展户外幼儿自主性游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材料投放过于随意、教师控制过于频繁、没有有效利用户外场地、划分不够科学,等等,使得幼儿对户外游戏活动兴趣不浓厚,效果可想而知。下面我们从科学规划场地、投放适龄材料、教师有效指导三方面阐述有效开展户外自主游戏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场地是开展户外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前提条件
科学规划场地不仅影响户外游戏活动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和持久性。有研究指出,空间的分隔会影响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效果,还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因此,科学规划场地确实是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前提条件自主性,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户外场地的空间有多大、无论把场地分割成几个区,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具体规划。
多样性的户外场地是开展游戏的重要资源,幼儿园的小山坡、沙池、小树林、草地等,都能在统一规划下物尽其用。我园户外场地狭小,只有三个户外可利用的空间:大操场、小晒台、楼顶大晒台,怎么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专门组织老师分组讨论:可以开设哪些活动区?在什么地方设置?需要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如何更好互动?等等。
对本园游戏区域的设置进行统一布局,充分挖掘现有空间与材料,合理规划,巧妙利用,做到既让环境充满童趣,又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幼儿各种游戏活动。如:大操场草地上设置成集平衡区、钻爬区、攀爬区为一体的综合游戏区,摆上长木凳、长梯凳、楼梯,供幼儿走平衡或在下面钻爬;三棵大树分别系上麻绳编成的爬网、软梯、竹竿,供幼儿攀爬;小晒台屋顶装上钢塑雨棚,设置成角游区,布置成“客家小剧院”、“客家小吃一条街”等;四楼大晒台设置成建构区,投放纸箱、可乐罐、木制、竹制等建构材料,引导幼儿开展主题建构。
户外游戏区域的划分和建置,极大地开发了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根据各区的特点,我们每天分时段、分年段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由于科学地划分场地,让幼儿能打破班级界限,互相交往,互相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轮流交换活动场地,为幼儿到游戏区域进行自主游戏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投放适龄游戏材料是引发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游戏的心理基础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需要的游戏材料有所不同,教师应熟练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为其投放适宜的适龄游戏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所谓适龄的材料,是指材料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相适宜,能引发幼儿高效的活动、积极的发展。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要考虑适龄、有趣、有挑战性、成功感的材料,它们能激发幼儿参加的热情,调动积极性,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如:我们为小班幼儿投放游戏性、情境性、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把户外活动场地和游戏设置得犹如游乐场自主性,投放“打怪兽”、“给小动物喂食”、“荷叶下躲雨”等游戏材料,幼儿玩得愉快;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且喜欢探索、喜欢挑战,于是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些低结构的运动材料,如:玩玩板凳,投放一人一条板凳,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一个人玩的玩法:钻、爬、抬、拖等,他们很快发现几个人玩会更好玩,可以合作、竞赛,如:叠叠高、挑担子、过弯路、下斜坡等;中班幼儿合作、协调等方面不如大班幼儿,但他们也喜欢挑战,于是我们投放“赛马”、“闯关”等游戏材料,让他们尽情其中,玩有所获。
因此,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选择和投放游戏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发幼儿的自主游戏兴趣,强化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有效指导是提升幼儿自主游戏水平的关键因素
如今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所以,尽管我们强调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户外游戏活动就等于自由活动,教师只要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一旁维持秩序,或为幼儿添加一些游戏材料就可以了,教师仍然有责任对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只是指导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隐性指导,更要注意指导的有效性、艺术性。
户外游戏活动指导的核心是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计划性、目的性、有效性,引导幼儿学会选择,学会共处与分享,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而不是仅仅管理纪律,控制纷争与噪音。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也是户外游戏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如何让教师的有效指导提升幼儿自主游戏水平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探索挖掘教材,引发幼儿游戏发展。
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挖掘和利用各种适宜幼儿的游戏内容和资源,综合其他教育元素,多方位地引发幼儿游戏发展。
(1)“举一反三”的创意空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举一反三地运用游戏材料,使活动持续有效、创意无限。如:在认识竹子后,让孩子自由探索其玩法,跨越、投掷、平衡,等等,孩子们是天生的发明家,他们在探索出各种玩法的过程中,提高了运动能力;认识纸后,了解了民间造纸,角游中开辟了一个民间“造纸”作坊,还引出另一个“纸浆造型工艺厂”的诞生。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又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使活动生动、持久。
(2)“有机整合”的组合运用。单一的玩法会让人倦怠,而富有变化的组合则会创造精彩。幼儿园有宽阔的户外场地,有多样化的游戏区域,将它们进行有机整合,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游戏“炸碉堡”,先创设情境,然后提出要求,过小河(平衡区)―翻高山(攀爬区)―炸碉堡(投掷区),最后完成炸碉堡的任务。该游戏开展巧妙结合各游戏场,使活动体现综合性、创造性、挑战性。
2.善于有效观察,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在户外宽敞、自由的空间里,要求教师具备善于观察、适时指导的能力。因为只有认真、完整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一言一行,对于其能力的发展,游戏中的表现我们才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指导时做出适宜的调整策略。如:建构游戏“杨成武纪念碑”,用积木叠纪念碑快垒好又倒塌,急得幼儿满头大汗,求助老师,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纪念碑,下面的底座和上部的碑身有什么不同?怎么拼搭才不会倒塌?幼儿认真观后说出答案,可找不到搭底座较大的木块,看到周围的鞋盒,想到办法了:鞋盒里面多放几块小木块,盖上鞋盖就可当底座,几个鞋盒叠成纪念碑底座,上半部分再用较小积木往上搭,就牢固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观察、敢于放手,引导幼儿挖掘材料更多的价值,在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回应,巧妙介入,有效指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3.解读幼儿行为,满足幼儿不同需要。
先贤有言“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必定存在差异。我们不能单纯从字面上保持尊重幼儿差异性的认识,真正在活动中做到“尊重个性,区别对等差异性”。如何解决教育个体的不均衡性问题,就必须因人施教。首先,提供的材料具有层次性,可满足不同个体、不同能力幼儿的选择。如:跳跃区中为幼儿提供用自然物制作的跨栏架,如若干大小不一的纸盒、砖块、沙袋,幼儿可以直接使用跨栏架,也可以根据自己跨栏的水平,叠放、组合进行跨栏、跨宽、跳高等。其次,创设户外游戏具有递进性,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如:过小桥,从较宽的到窄的小桥练习再到负重过小桥、花样过小桥,难度逐渐递增,能力弱的可就练习单纯的过小桥,而能力强的幼儿则挑物过小桥、两人对面过小桥,等等,既实现锻炼目标,又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扩大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发挥户外游戏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让孩子大胆地、自由地去感受、让他们在自己能够支配掌握的世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于户外自主性游戏的看展,也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聆听来自于南京市户外游戏典范园园长的专题课程哦!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