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秦王也对芈月这个女人起了戒备之心,后来还在自己弥留之际叮嘱樗里子:必要的时候就杀掉芈月。这个女人格局太大,野心勃勃,绝对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所以,搞不好还会威胁大秦的江山……
那么,芈月在公孙衍叛逃后,究竟对秦王说了什么?竟然使得秦王既亢奋又担心?
1、秦王“当局者迷”
咱们先来看一段原著原文,看芈月和秦王都说了些什么。原文如下:
芈月道:“妾身不明白。公孙衍已经是大良造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为何要走?”
秦王驷轻叹一声:“公孙衍任职以来。为寡人立下赫赫战功,不负使命。君臣相知,原是大幸,怎奈时移势易,公孙衍的政见主张。于今日的秦国来说,已经是不合时宜了。秦人不畏战,然并不是喜战好战。若是稍有不慎,则大秦就将分崩离析。所以寡人重用公孙衍,发动征战,连战皆胜,如此才能让列国明知秦国政事动荡……然而,我大秦处偏僻之地。人丁单薄,土地贫瘠,立国虽久,却不像中原列国闵月芈月,经得起长时间的战争消耗……”
公孙衍致命的弱点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的利益之上,他是客卿,只能靠军功来稳固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因为他骁勇善战,需要时时刻刻发挥他的强项,体现他的价值。
然而,秦国却耗不起长期的征战,虽然“地大”却是“物薄人稀”,持续这样征战下去,会导致秦国内囊空虚,外强中干。
所以,秦国虽然可以靠战争开疆扩土,却不能一直征战下去。然而,公孙衍却不能理解,更无法忍受秦国长期按兵不动的日子。这体现不出他存在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被秦王边缘化。至少他自己认为秦王可能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更让公孙衍忍无可忍的是,自从张仪来到秦国后,处处与他作对,单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列国,为秦国争取了极大利益,而且往往是兵不血刃的。秦王越发器重张仪而忽略公孙衍了。公孙衍自以为在秦国受到不公平待遇,一怒之下,弃秦投魏。
秦王非常担心公孙衍掌握了秦国大量的军事机密,一旦将来攻打秦国,秦国将会十分被动。因此陷入忧虑之中难以自拔。
芈月听了半晌,已经有些明白了。不禁道:“公孙衍身为外来客卿,久居上位,若不能一直拿出功勋来,何以服众? 所以他力主征战。可是秦国许多更深的内情闵月芈月,他未必知晓。大秦的人力物力已经支撑不起持续的战争了,必须休养生息。可是大秦一旦停战,则列国就可能犹如群狼扑咬,分而食之。所以大王才会重用张仪,既不动刀兵,又能恐吓诸侯,占取土地。表面上看来咄咄逼人,其实却是在步步为营。”
2、芈月语出惊人,令秦王豁然开朗
芈月言简意赅地总结了秦国目前的形势,以及秦王重用张仪的目的。而且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这令秦王心头一震,豁然开朗。他没想到,芈月一个小小的女子,居然能看透局势,看透秦国的弊端和公孙衍的思根源。
秦王驷诧异地看着芈月。芈月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说得忘形,忙低下了头,却见秦王驷的目光一直盯着她,盯得让她有些胆寒,颤声道:“大王,您,您莫要这般看着妾身。
秦王哈哈大笑,心头的云雾顿时散去,芈月的话让他受到了启发,公孙衍这样的人,根本不足为虑,一个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大计之上的人,是不堪长期重用的。除非魏国的君王甘心做他的傀儡,并且是个没有主见、处处以公孙衍的政见为先的人。
否则,公孙衍很难撼动一个君王会因他的喜恶,而随时发动战争。因此,秦王目前要做的,就只是震慑魏国就可以了。让魏国君王不敢轻举妄动,秦王甚至还令张仪与皇长子赢华主动去攻打魏国,让魏国充分领教到秦国的厉害,并以此昭示:我们秦国没有他公孙衍,照样会战无不胜!
而芈月,也因为此番言论被秦王重用,秦王允许芈月私下里参政议政,与自己共同商讨军国大事。
但是,秦王为防止芈月会与芈姝齐心协力向母国出卖秦国机密,期间不断地挑拨离间芈姝和芈月的关系。甚至故意冷落芈姝、宠爱芈月。
让她们姐妹俩反目成仇,各自为营。只有她们姐妹相互背离,才会把秦王当唯一的靠山,一心取悦秦王。否则,以芈月的聪明智慧,一旦成为楚国的内奸,那么,可就真的成了秦国的心腹大患了。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