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反而在没有赞助、没有声名、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
但他却秒杀所有王侯将相,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人。
文 |水镜白龙
1616年二月,天寒地冻,大雪封了黄山。
齐腰深的雪地里,一名蓑衣青年手持一根铁棒,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颗颗冰洞,在那个没有登山装备与保险措施的年代里,愣是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攀上了雪山之巅。
山下,人们或为功名利禄而觥筹交错,或为富贵繁华而奔波劳走;他却独自一人坐在黄山绝顶听大雪飘落的声音,不知不觉过了整整一天。
“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他在自己的游记上写下一句。
这只是他不走寻常路的冰山一角。
在当年明月所著的系列丛书《明朝那些事儿》里,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轮番登场:从第一皇帝朱元璋到第一哲人王阳明,从第一宰相张居正到第一名将戚继光……然而最后力压群雄、被作者安排压轴点睛的人物,却恰恰是这个看似胸无大志、与当时风起云涌的纷乱世间格格不入的怪人。
因为在作者眼中,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成功”了的人,他所取得的成就完全不逊于那些在朝政上建功立业的伟人,甚至在实现难度上更胜一筹。
他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鼻祖——徐弘祖。
徐弘祖,字霞客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1587年(即明万历十五年)3月2日,一群官员听说要午朝,于是满头大汗地挤到端门;没想到,等了半天,也完全没有要上朝的样子——原来是出了乌龙。
可谁知,万历皇帝为此勃然大怒,不仅不思考工作流程哪里出了问题,还扣了全体官员的工资。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滴水映日,反映出那时的明王朝已经开始由盛转衰。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徐弘祖就在这个有些特别的年份里,出生在了江苏江阴的一个富裕但有些奇葩的家庭。
之所以奇葩,是因为在那个“功名仕途为第一等事”的社会大环境里,徐家却世代无心科举应试,家里反而堆满了各种关于天文地理的奇书异志。
徐弘祖的父亲徐有勉便是这样一位对名利场不感兴趣的人。有一次,听说有两位慕名而来的官员想要与他结交,徐有勉索性从后门溜走,悄悄穿过竹林,跑到太湖上泛舟游玩去了。
受到父亲的熏陶影响,徐弘祖从小就对写满八股文的课本不感兴趣,而对地理和游记情有独钟。据说,他曾将《水经注》藏在《论语》下面,在私塾课堂上偷偷观看。看到高兴处,忍不住“噗嗤”笑出声。
先生发现了他的行径,气得吹胡子瞪眼,骂道:“孺子不可教也!”可他却不以为然:
“光读死书有什么用?大丈夫当遍行天下,朝碧海而暮苍梧!”
往后时日,徐弘祖果然将这句话付诸实践,他成天翘课往外跑,很快将周围的山山水水都游了个遍。有一次,他因为迷路而三日未归,回来后,被周围邻里说尽了闲话:好好的大小伙子,不想着考取功名、料理家业、孝顺父母,见天就知道玩,简直是大逆不道。
然而徐有勉却摆手一笑:“人各有志,岂可勉强?”转过头,他对徐弘祖说:“儿啊,我看你眉宇间有烟霞之气,是个烟霞之客,以后应当壮游四方。”
徐弘祖于是成为了徐霞客。
19岁那年,徐有勉病故,徐霞客在家守孝三年。悲伤之余,他在心底不由一声叹息:壮游四方也就到此为止了吧?父母在,不远游。如今父亲已去,我怎能抛下母亲独自一人?
徐霞客的母亲王氏41岁晚得仲子(即徐霞客),彼时年事已高,但头脑并不糊涂。仿佛看穿了儿子的心思一般,她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男儿志在四方,怎能因为老母在,就变成像关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里的小马一样,留在家里无所作为呢?你出去追寻你的理想去吧!”
徐霞客依旧不能放心:“您都已经年过花甲了。”
“我身体硬朗着呢!”王氏笑道。第二天,她又特意对他说:“带我去游游荆溪吧,去游游句曲吧,我想亲眼看看你口中的世界。”
出游路上,母亲一溜小跑走在前面。“儿啊,你看,我走得比你还快呢。”
徐霞客终于放心了。
1609年,22岁的徐霞客戴着王氏为他缝制的远游冠,在母亲关切的目光注视下踏上了远足之旅。
那时的徐霞客“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食”,轻装简行,困了就在树洞里凑合一晚,饿了就顺手摘点路上的野果来吃,动辄就能走出几百里。
十几年的时间里,他游遍中原山麓,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同时也饱览了诸多奇珍异景。
有一次,他为了见证雁荡山上是否有传说中的大湖而徒手攀向峰顶;无路可走时,他用布带系在岩石上,悬空而下,结果因为布带被勒断而险些坠入万丈深渊,幸而因他及时抓住了凸起的岩石而侥幸捡回一命。惊魂落定,他因自己证实了山顶并无大湖而备受鼓舞。
还有一次,向来不愿走回头路的他在登顶嵩山万岁峰后决定换种方式下山:他抓着野藤从嵩山西壁高速滑落,“乱坠而下”,滑到谷底时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双手已经被磨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可恰在此时,一道霞光从林间斜照而下,山涧的草木、石壁、溪水都被笼罩上了一层绚丽的奇幻色彩。他登时忘记了手上的疼痛和身上的疲惫,兴奋得直呼:“真是不虚此行!”
他还游览了华山、武当山、五台山与恒山等名山奇景,写下了诸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千古绝句;只是那时的他,还不敢走得离家太远。
每年天气转凉之际,他都会如约踏上归乡之路。因为他知道,母亲已经站在家门口翘首远望,日日盼着他回来过年。
每次回家时,徐霞客都会带上一些路上看见的奇株异草作为礼物送给乡亲们。当他讲起路途中经历的种种冒险时,人人听得冷汗直流,唯有王氏心神往之,骄傲地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你有这般胆识和经历,不愧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父母也终有离别的一日。人生总是自己的,父母无法陪你走完全程。
在徐霞客38岁那年,有一天,正当他徜徉于山水之间时,忽然有一个瞬间,思乡之情如闪电划过他的心头。
他不顾一切地翻越高山大河,向着家宅的方向狂奔而去。推门入室,只见病重的母亲正卧在榻上,咬着手绢等他回来……
1625年,王氏逝世,徐霞客在家守孝三年。
服丧期满,徐霞客收拾行囊,又要开始继续旅行。
由于先前长期荒于打理,彼时的徐家家产已经基本被糟得所剩无几,与早年间的小康光景大相径庭。乡亲们不理解徐霞客为何至此境地仍不肯重整家业,还要坚持出门远行。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对那时的徐霞客来说,旅行早已经由单纯的爱好变成了他生命的意义本身。
在众人狐疑的目光注视下,他孤身一人默默踏上了征途。
苏轼曾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这几乎正是徐霞客彼时的真实写照。
没了后顾之忧的徐霞客解除了旅行的地域限制,在往后十余年间,他将包括湖广、四川、辽东、西北在内的全国十三省尽数走遍,足迹遍布无数名山大川。
旅行期间,不论每日傍晚如何劳累、身处何等悬崖峭壁的险恶之境,他都会点起一根蜡烛,借着微弱的火光将当日所见所闻记录纸上。十几年里,他手书几百万字,其中有约60万字流传后世,被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
据游记记载,他在行旅途中共遭遇过5次强盗、4次断粮,还曾数次险些丧生虎口、差点被湍急的水流溺毙、被山洞中浑浊的空气窒息……其过程之艰难与一般意义上的“游山玩水”相去甚远,正可谓“死亡如风,常伴吾身”。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湖南衡阳时的乘船经历:是夜,一伙流贼以岸上男孩哭泣诱骗客船靠岸,闯进舱室乱砍乱杀,将值钱的行李洗劫一空;船上的游客们无处可逃,只得赤身裸体地跳入冰冷的江中。
徐霞客跳江时,脚被竹缆绊住,倒栽下水,一头扎进江底泥沙中,眼耳鼻喉都进了水。上岸后,虽侥幸保得性命,却落得“身无寸丝”的穷困之境。
还有一次,他前往云贵一带,半路突然交通中断,住处被当地土著围困;几天后,一批明军又从外边围住了土著,双方兵戈相见,一时大乱。
好在徐霞客已经有了丰富的脱身经验,他声东击西、见缝插针,总算趁乱逃了出来。
徐霞客最后一次遭遇匪患,是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的湖广湘江。与以往不同的是,那时的他还有一位同行旅伴:一个法号为静闻的南京和尚。
说起这位静闻和尚,那可是一位虔诚礼佛之人:他曾刺破自己的手指,以鲜血抄就8万余字的《妙法莲华经》。
“能不能请你陪我一起,将这本《妙法莲华经》供奉于鸡足山的迦叶寺?”
为了静闻和尚登门所托的这一句请求,徐霞客与他一起从直隶出发,计划途径湖广、广西、四川……直至抵达云南鸡足山所在的蛮荒之地。
然而才刚走到湖广,静闻便在一伙强盗的打劫过程中被刀砍伤,没过多久就圆寂了。
“西望有山共生死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东瞻无侣去来难。”
徐霞客停了下来,他将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拿去典当换钱,为静闻料理了后事,而后背着他的骨灰继续上路。
许多当地人劝他放弃这一举动:“没有盘缠,寸步难行。你跟他素昧平生,何必要为他冒这样无谓的艰险?不如回家休息一阵子。”
但徐霞客却摇了摇头:“我答应了他的事,就要做到。路途险恶我不怕,反正我带着一把铁锹来,路上什么地方不能埋葬我的尸骨?”
那时的徐霞客已经患了严重的足疾,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疼痛,但是为了兑现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他仍然顶着众人不解的目光,按照既定的方针继续前行。
于是,徐霞客一路住荒野、啃草根,翻过广西的大山、峨眉山、岷山,渡过金沙江、澜沧江、丽江……终于来到鸡足山的迦叶寺,将静闻的骨灰埋在了这里。
“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
此后没过多久,足疾加剧的他便因病重倒下,被丽江木氏土司派人用竹矫抬回了江阴老家。
在乡亲们眼中,徐霞客一生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反而在没有资助、没有承认、没有利益、没有前途的情况下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是个“何苦来哉”的怪老头。
他们说:“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风月何用,不能饮食。你游历天下,有何意义?”
徐霞客望向远方。在他脑海中,那些奇山大川的壮丽美景如画卷般奔腾而过,那些九死一生的冒险经历就算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回味不尽。那一年,他发现了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发现了黄山的最高峰是莲花峰,发现了石灰岩是由流水的侵蚀而造就……他心头充盈着满满的成就感,那种幸福的喜悦,就算是令他金榜题名也无法比拟。
他悠悠回答:“因为我喜欢。”
1641年暮春,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徐霞客躺在榻上,对此又补充了一番言语: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只是,他们都是因为接受了君王的命令而出行,并非自己所愿。我身为一介草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拄着拐杖、踏着草鞋,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比肩伟人的行迹,我死而无憾。”
说罢,他两眼一闭,手中紧握着自己收集的两块岩石标本,溘然长逝。
其实每个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带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未必会与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相符。
然而大部分人最后都选择了屈服于世俗,逐渐活成了别人的一生、标配的一生,活成了世俗眼中值得一活的一生,而没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因为想要真正活成自己,所要面临的压力太大太大,它很可能意味着像徐霞客一样没有赞助、不被理解、浑身伤痕……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有着能承担一切的能力,去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甚至是比成为王侯将相、叱咤历史风云更困难的事情。
也正因为它是人一生中最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当年明月将它视为了人生最大的成功。
的确,对于成功,世俗有着其既定的标准,但是在这个温饱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的年代里,人们流同于对功名利禄的无尽追求,又有多少是为了生存、多少是为了欲望呢?
世俗的规则虽然有其单一限定,但宇宙却有着它另外的法则。
多年以后,人们发现《徐霞客游记》中许多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的详细记录都成为了远早于西方研究的珍贵文献,它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它被翻译成几十国语言流传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重要基石的一部分。
然而,当那一年风华正茂的徐霞客走出家门、踏上旅途之时,他脑中所想的一定不是如何才能青史留名、流芳千古。
——不似那些因为有钱、有时间才去游览观光之人的虚荣,他抛下一切、冒着性命之虞穿越万水千山,只是单纯的因为热爱。
正如著名登山运动员乔治·马洛里曾对自己为何要攀登所作出的解释那般:
“因为山,就在那里。”
在不断追随本心的人生旅途中,徐霞客逐渐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度过了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的,最完美的真实一生。
部分参考资料:
1、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2、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