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太原市居民,不知晓钟楼街副食品市场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太原市副食品市场”光大门就有三个:前门在钟楼街路北副食品,亨得利是它的紧邻,上海饭店、华泰厚与它对面而居;后门位于酱园巷路南,代代红、可口是它的街坊,市场对面曾是家小戏园子副食品,常上演些魔术、杂技、相声什么的,后来成了市场的糕点加工部;还有个旁门,在二市场巷内。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钟楼街,水锅锅搜集整理

副食品_重庆大渡口副食门面转让_邢台副食调料批发

█ 紧邻副食品市场的亨得利

副食品市场对面的华泰厚

副食品市场光售货员就有二百多名。只要是入口的东西,除了药品、几乎无所不有。像调味组、水果组、蔬菜组、烟酒组、大肉组、水产组、糖果组、清真组等十来个大组,每个组的地盘和容量足可抵家专卖店。我和妹妹小时候去市场玩,闭着眼睛随处走,凭空气里的味道,可辨别我们正在哪个组的营业区。另外,在市场外面,更有规模可观的冷饮部和糕点加工部。

副食品市场对员工训练有素。售货员上岗一律得着装整齐——洁白的工作服和工作帽。每天班前班后都要打扫卫生。市场的光线不很强,得打开天窗,阴天就点灯。但是无论柜台还是货架一定是清清爽爽的,加上琳琅满目、五颜六色、香味各异的食品,让顾客一进门就是一种视觉跟嗅觉的享受。员工的考勤制度很严,我母亲中午急急赶赶回家,一小时内又匆匆离开。因怕迟到,连顿安生饭也吃不上。市场领导最在乎的是对顾客的态度。要求员工笑脸相迎,唱收唱付,童叟无欺。因方便的购物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副食品市场总是熙熙攘攘,热闹得像赶庙会。听人们说,它的前身叫“太山庙”,也是个卖杂货的地方。到1958年公私合营,副食品市场建成时取而代之。不少居民干脆就把市场叫做太山庙。

副食品_邢台副食调料批发_重庆大渡口副食门面转让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路副食品市场。图片转载自高迷楼论坛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我同学王瑞莲的父亲王汝富率领一批师傅进驻市场,成立了糕点加工部,双合成的赵光晋董事长曾是加工部的新生骨干。从此商场的很多点心品种自行生产。因月饼销量好,每到中秋节前一个月,厂里昼夜三班倒都不赶趟,需从各组抽调精干员工救急,我母亲就曾被抽调到此工作一段。所以,对王厂长平易近人、民主和善的领导作风深感温暖。

市场的许多柜台,总搁着一架算盘,一摞包装纸。柜台上空用圆盘装着一卷纸绳。说起纸绳,我认为调味组玩得最漂亮。那些到太原出差或旅游的外地人,回去时想带点太原特产,于是就过来买好几瓶老陈醋。见妈妈或她的同事们,提手拉下绳头,便在瓶子之间左右缠绕,上下翻飞。眨眼功夫,几瓶陈醋被牢牢地抱成一团,方便手提,不易脱落。

副食品_邢台副食调料批发_重庆大渡口副食门面转让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鼓楼街菜市场

我母亲在清真组卖鸡蛋期间,正是凭号证供应的年代。只要汽车停在市场门口,职工们往下抬鸡蛋箱,顾客的队伍霎时会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甚至能从柜台前排到大门外。按照顾客的心理,都愿意早点买上,买点好的。我母亲捡蛋既轻又快、上秤准确。每到这个时候,忙得顾不得喝水吃饭,赢得内外广泛好评。她上下班走在街上,常常听到顾客们指着她说:“看,副食品市场卖鸡蛋的。”太原市财贸局下来深入商场的同志将我母亲“一秤准”的业务能力和为顾客着想的态度写成简讯投稿,于是,张桂香的名字平生首次登上了《山西日报》。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常青菜市场

1982年母亲退休时,对工作了35年的太原市副食品市场感情笃深,恋恋不舍。每每说起,念念不忘共产党的恩情,不忘市场对她的历练和培养,让她由一个整日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变成对社会有用的工作人员。尽管多有艰辛,但是苦中有乐,是奋斗之乐,奉献之乐,价值实现之乐。

随着改革大潮的深入,以往曾经叱咤风云的商场渐渐被星罗棋布的大小超市所淹没。副食品市场已成为历史的一页,离人们的生活愈行愈远。但她在我母亲心中总是那样清晰,那样亲切,那样不可磨灭!

载于2015年第四期《山西老年》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