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国秦穆公和楚国楚庄王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两国之间虽摩擦不断,但属于势均力敌之状;战国时期,七雄中秦楚两国势力最大,许多小国“朝秦暮楚”,摇摆不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楚王安逸享受、昏庸无道、朝纲不振,楚国走向了下坡路,而秦国国君则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于是有六国“合纵”攻秦,楚王为纵约长,秦楚进入了“战争期”,秦屡屡破楚。

前279年―前278年,秦破楚拔郢,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江汉平原西部和湖北省西北地区),并在此设立南郡,楚顷襄王迁都于陈。

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芈启_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

南郡

前277年,秦国又夺取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

巫郡

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_芈启

黔中郡

前276年,楚国向西攻取了被秦国占领长江畔的十五座城池,算是夺回了西部一部分地区。

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黄歇为令尹,楚国短暂有所复兴。

前257年,楚国助赵国解邯郸之围。

前255年,楚灭鲁国(前255年)。

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钜阳(钜阳其实是当时楚都陈的陪都)。

前241年,黄歇主导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为秦国所败,楚考烈王恐秦国报复,迁都寿春。

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芈启_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

楚都寿春

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其子楚幽王继位。

前228年,楚幽王去世,其同母弟楚哀王继位,楚哀王在位仅两个多月,被其异母兄负刍的门客杀死,负刍自立为楚王,负刍为争夺王位,散布楚幽王非楚考烈王亲生,乃春申君黄歇之子的流言。

楚哀王被杀,楚国内乱,秦国趁此伐楚。

在秦楚之战中,有一位模糊的人物出现:昌平君,在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乱时“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由此可见昌平君地位仅次于相国吕不韦,直到1982年考古发现一件残破的秦式铜戈铭文“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工邪”,十七年即秦始皇十七年;启为右丞相熊启(芈启),即昌平君;状即左丞相隗状(隗林),秦国以右为尊,右丞相高于左丞相;郃阳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嘉”是兵器负责人的名字;“丞兼”是监造师名“兼”;“工邪”是铸造该铜戈的工匠名“邪”;大致为:秦始皇十七年,这批(件)铜戈由丞相启和状督造,郃阳县兵器工程师嘉负责,副工程师叫兼,在当地仓库保管,该戈工匠名字叫邪;通过这段铭文,既看出了秦国制造兵器追责制度之严格,又说明了兵器质量之上乘。

昌平君熊启(芈启)其母为秦昭襄王之女、其父为楚考烈王,乃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犹、楚王熊负刍之兄弟。昌平君之女又是秦王嬴政正室夫人(秦始皇在位时未设立“皇后”),即嬴政长子扶苏之母。昌平君很有可能随其母在秦国出生,为秦昭襄王外甥,故长大后身居秦国高位,在秦国攻灭韩国、赵国、燕国时,昌平君都是负责秦国行政的最高长官芈启,但在秦国伐楚时,昌平君已被贬丞相之职(原因不详),熊启临阵倒戈,致秦军首次伐楚失利,亦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前遭遇的最后一次大败。

前225年,秦灭魏国后,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从亲之腰”被斩断,秦国不再有“合纵”之忧,既然北方已定,秦王嬴政下一步就理所当然的图谋南方楚国了。此时之楚国,犹拥有今河南省东南部及南部、山东省南部、湖北湖南两省之襄河及洞庭湖以东、长江下游之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各省全域,号称“带甲之士百万”,面积之广、军力之强令秦王嬴政亦不敢小觑,但随着三晋(赵、魏、韩)及燕之灭亡,嬴政不乏有轻视、速决之心态,秦楚第一场战役可谓“任用非人”——李信。

城父之战。前225年春,以“少壮派”李信、蒙恬(蒙骜之孙,蒙武之子)为正副统帅,率二十万秦军,从已被灭亡的魏国都城大梁南下,兵峰直指楚国新都寿春。秦军集结于颍川郡(今河南省许昌襄城舞阳郾城一带),李信根据秦楚边境多为平原,无险可守之特点,笃定楚军必将集中兵力于汝水两岸利用河流、地形来阻却秦军的进攻,于是兵分为二:蒙恬率领一部沿汝水两岸向陈邑、商水前进;李信自率主力军沿汝水以南地区,由舞阳、平舆、新蔡之道向颖邑(颍上)前进,如此一来,李信军就迂回至楚军左侧翼,与右侧蒙恬军成钳行攻势,以包围楚军,达聚而歼之的目的。

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_芈启_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

颍川郡

汝河位置

信军到达平舆后,渡过洪河东进,沿途并未遇到楚军太大的抵抗,加之李信急欲立功,率轻兵攻破了楚之边邑颍上。

面对秦军之伐楚,楚王熊负刍命将军项燕领兵迎敌,眼光老辣的项燕见李信孤军深入,且兵力陷入前后分离状态,遂乘机将集中于淮河北岸之主力军大举实施反攻,李信轻装之军仓皇迎战,未及成阵,遭楚军掩杀,秦军大败,李信率残部沿颖水向城父方向败退,楚军尾追秦军,三天三夜不停顿休舍。此时蒙恬军已攻陷楚之寝丘,正朝着城父方向进军。

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_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芈启

蒙恬军攻陷寝丘所在位置

在秦军在楚国境内“高歌猛进”之际,项燕派遣密使前往郢陈,以王位为诱饵,劝说镇守陈地的原秦国丞相昌平君熊启“反水”,熊启于是率领陈地附近原楚、韩两国民众发动大规模的反秦起义,并切断了李信、蒙恬两路秦军的归路。

后方叛乱的消息传到前线,秦军再无斗志,李信军被迫改向西撤,准备在城父与蒙恬军会合,但后面的项燕军穷追不舍,在城父全歼秦军(二十万),李信、蒙恬在几名亲信拼命保护下得以逃生,《史记》:“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_芈启

李信伐楚作战经过图

城父之战是秦王嬴政自发动灭山东六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也是六国最后一次胜秦之战。

平舆之战。城父之战,秦王嬴政甚为震怒,乃亲至频阳王翦居宅,王翦于是将六十万秦军伐楚。为了鼓舞秦军士气,嬴政亲自来到郢陈督战。王翦鉴于李信中项燕后退诱敌之计,乃采取坚守不战、俟敌后退再起而追击之策。

前224年春,王翦大军仍集结于颍川郡,寻李信进军路线兵达平舆,王翦令全军沿陈邑、商水、上蔡、平舆一线构筑工事,士卒休息,王翦日巡芈启,不思进攻,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_芈启_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

平舆与寿春直线距离

楚将项燕应对之策仍用第一次之作战方略,将其主力军集中于淮河北岸地区,以待秦军进攻。

如此相持数月,虽互有杀伤,但并无大的战事。楚王负刍以项燕为怯而催促出战,项燕不得不改变其作战计划,改迎战为进攻,怎奈秦军壁垒坚固,楚军无法攻破,而秦军亦不出垒反攻。

项燕军不得战,便引军东归,王翦即令秦全军追击,与楚军战于涡河之南。楚军前有涡河所阻,后又追兵,一时秩序大乱,遂为秦军所破,项燕被杀,楚军东溃,淮河北岸尽落秦军之手,王翦令蒙武(蒙恬之父)留守淮北,以镇抚楚民。

芈启_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

王翦灭楚作战经过图

前224年冬,王翦则自率秦军主力直击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嬴政以熊负刍“弑君之罪”贬为庶民。昌平君熊启率楚军残部南撤,在淮南继续反秦,并被拥立为楚王,熊启也成为了末代楚王。

前223年,秦王嬴政以楚地置长沙郡。

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_芈启_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

长沙郡

前222年,王翦、蒙武率军击败昌平君军及扫平江南各地,百越之军降,秦王嬴政遂置九江郡、鄣郡、会籍郡。

芈启_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

百越位置

九江郡

芈启_芈月传魏琰安排在芈月的眼线是谁_宣太后芈月为什么叫芈八子

鄣郡

会籍郡

平舆之战与长平之战极为相似:长平之战之廉颇与平舆之战之项燕其战略思维均是“固守”;长平之战之赵孝成王与平舆之战之楚王负刍皆是逼将主动“出战”;长平之战是廉颇换将赵括,平舆之战虽未换将,但项燕未改第一次之战役方略已是大忌。

开阔平原之作战,李信采取大纵深之机动大迂回、两翼包抄作战并无不当,但错在两军(李信军、蒙恬军)没有“齐头并进”,以至于李信军先败,李信败退之军若与蒙恬军会合仍有“反败为胜”之机,可昌平君临阵“起义”致李信军心不稳,则败局已定。

楚老将项燕同一计(战法)连用两次,已是不妥,王翦不同于李信,在王翦军筑垒之时,当奇袭之,待秦军壁垒筑牢,击败六十万秦军当是不可能之事,另楚国拥有淮河天险,未设重兵防守,项燕一死,再无良将,归根结底:楚王负刍无能也!

注释:

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钜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钜阳村殿顶子遗址。

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汝水:今汝河。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流经遂平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汇流入大洪河。

陈邑:亦称陈、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商水: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舞阳:今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

平舆: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

新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

颖邑(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洪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

颖水:今颍河。发源於河南省登封县嵩山,经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在寿县正阳关(颍上县沫河口)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

寝丘: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

频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一带。

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柘城、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蚌埠市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涡河是淮河中游左岸一条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淮北平原区主要河道,呈西北东南走向。

百越:”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1]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