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隋朝,只进行了四次(也有说五次)科举考试,开头考取的叫秀才(这和明清时代的秀才,是不同的概念),后来考取的才叫进士,总共只有秀才进士12人。人数虽少,却都是高质量的。“初试啼声已不凡”,说明这个科举制的“婴儿”是很有生命力的。
杨素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宰相杨素为主考官。他出了5道题,要求仿照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赋》、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等前代名家作品,写出5篇文章,要自出新意,不能照搬照抄。
考生们拿到题目后,一个个伏案构思,考场里鸦雀无声。杨素想这5道题没有一天时间是难以完成的,就说“限下午申时前交卷,我不准备留你们吃晚饭的。”说罢,就吩咐手下人巡视考场,自己退到别室休息去了。
杨素正在闭目养神时,想不到有一个叫杜正玄的考生就把卷子交来了,其他考生还正忙着打草稿呢杨素很不高兴地说“你这少年太不懂事,不好好作文,这样快交卷做什么?时间还早着呢!”
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又是一位颇有学问的文章家。他显然没有把面前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放在眼里。可当他把卷子接过来,读了第一篇,就感到有点惊讶了,待读完五篇,不禁拍案赞叹道“写得好,写得好!下笔成文,一气呵就,实在是一位真秀才啊!”当即录取,并推荐为晋王府参军。据说这次考试就只录取这一名。
晋王就是隋文帝次子杨广,后来夺取皇位便是隋炀帝。杨广也颇有文才,有一次他叫杜正玄写一篇《白鹦鹉赋》。杜正玄略加思索,提笔在手,当场一挥而就。群臣传观,见通篇构思严密,言之有物,文采斐然,莫不叹服。杜正玄说,这算不了什么,我的弟弟们更是作文快手。
杜正玄
杜正玄,邺郡人,有兄弟四人。其幼弟杜正藏作文尤其神速,曾令好几个人并执纸笔,各题一文,正藏交替口授俱成,皆有文理,如同宿构。这好像今天棋坛大师同时同几个人赛棋一样。
有人问正藏“你作文又快又好,是天才吗”他说“哪里是天才,我靠的是苦读。书读多了,又烂熟于心,每逢作文时,好句子就像石缝里的泉水汩汩流出来了。”
他还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体会,写成一部书。该书一面世,青年们争相拜读。海外高丽、百济等国人更奉之为至宝,称为《杜家新书》。
除杜正玄、正藏外,其余十人是
刘 焯————秀才,为隋朝著名大学问家,著作等身。
王 贞————秀才,博学之士,家贫,因病告老还乡。
杜正伦————秀才,仕唐为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许敬宗————秀才,仕唐为右丞相。敬宗虽有文才,而性轻浮,偏私骄矜。因阴附武后,排挤忠良,取得相位,每为人所不直。其父许善心孙伏伽,仕隋为通议大夫,宇文化及叛逆,善心不屈而死。善心母范氏,博学有高节,抚棺哭曰“能死国难,我有儿矣”遂绝食而卒,年九十二。
孙伏伽————秀才,后应唐进士试,中状元。
房玄龄————进士,后为李世民谋士,唐初名相。
侯君集————进士,唐初名将,屡立战功。后恃功而骄,私取珍宝妇女,又与废太子事牵连,被诛。
杨 纂————进士,仕唐为户部尚书。
韦云起————明经科出身孙伏伽,仕唐为遂州都督。
孔颖达————明经科出身,大学问家,仕唐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