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物理课讲到质量,自然会涉及到质量的单位。
如今,常见的质量单位有三大家族体系:国际单位的公制、英美国家的英制、和中国传统的市制。借着课程进度,我也有机会对它们的身家多了一点点了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它挺特殊的。
特殊之一在于,它是所有基本单位里唯一带有前缀(千)的。原因是一开始法国科学家们想用1立方厘米的纯水来定义“克”,后来觉得太小不方便,改用了1立方分米,结果就成了“千克”。
特殊之二在于,近在2019年5月,千克仍然使用实物作为标准,即法国人做的千克原器。之后才像其他单位一样改用了只有科学家才能整明白的说法:将普朗克常数h定为6.626 070 15 × 10-34kg•m2•s-1。
嗯……是的,看上去它好像没有定义什么,但这就是现在千克的标准定义。
英制单位也有两件事挺有意思。
一是,罗马磅最初是用豆子定义的,1盎司是144个豆子,1磅是1728个。这两个数分别是12的平方和立方,而12属于“”。不过这是罗马磅的进制,在国际磅的体系下,1磅是16盎司。注意一下十六这个进制,它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二是,英文pound在不同场合可以分别译作“磅”和“镑”,起因也很简单。在中世纪,1英镑就是一磅银子。今天,伦敦银收盘于25.19美元/盎司,比起当年的1英镑/磅,约么通货膨胀了几百倍吧。
最后来梳理一下市制单位的几个人生节点。
中国从周代开始有重量(质量)单位,1斤等于16两,这即是成语“半斤八两”的由来。往大了还有“钧”、“石(担)”、“斗”……往小了还有“毫”、“丝”……
清朝,随着外国传教士的涌入,中西单位之间也有了联系。现在得知,根据当时所制定发布的度量衡标准,1斤约为597克。
1912年,北洋政府宣布沿用清朝的度量衡,1斤约为597克,等于16两。
1930年,民国政府宣布1斤变为500克,等于16两。
1959年,以折算不便为由,1斤改为10两。
在文化传承上,据说有一个现象:背井离乡的人比较倾向于固守自己的传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如今美语的发音可能更接近于古英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难想见在中国大陆之外,其他东亚地区的质量都是几斤几两:
台湾:1台斤=16台两=600克。
港澳:1斤=16两=605克。粮食批发仍常用“担”为单位。
日本:1斤=600克(已基本不用)。
新马:1斤=16两=604.8克。
越南:1斤=16两=604.6克。
无论是换算关系还是具体的分量千克换算成磅,这些数据显然都保留了传统。
尽管有了国际单位制,但英美国家的盎司和磅依然用得毫无退潮之意,看上去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国际交流和学科学用科学。
而我们的斤两,为了节省几个脑细胞已经向公制做了最大的妥协。当1斤等于半公斤,两也改为十进制之后,它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沦为附庸。体量大的地方垮了,那些小地方的斤两即便固守传统,很多也只是存在于定义之中了。
就这样,除了半斤八两之外,千钧一发、一丝一毫等等,也都成了断代古文。
.::.
除了公斤和斤千克换算成磅,类似的还有公里和里。这名字起得看似精到,可是本来“千克”和“千米”无论是字数还是笔画也都没有更多啊?人为制造了两个知识点之外,它们消除了市制单位的最后一点存在感。
千米是国际单位,它的基础——米的定义是法国人的荣耀,他们为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测量了通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
也许正因为米属于法国,所以英美国家坚持使用英里,它等于1760码。这个数看上去挺大,其中还是有十六进制的因素。它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英尺(foot),也就是脚长。
如今,很多体育比赛的球场尺寸换算成米都是不整的,这就是码文化的威力。在足球场上,人墙是十码,点球是十二码。
为什么海上要以海里和节为距离单位?
海里按说没比英里长多少,但也有自己的存在感。它是拿地球的弧度定义的,在空旷的海面上,这可能是唯一的距离参照。
而我们的华里本来也有自己的个性,不论是最初的300步还是后来隋朝定义的360步,总归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
对了,还记得那个悲壮的“兆”字吗?
这场面,类比到围棋盘上,就是一个一直追着别人屁股后面下棋的初学者,永远占不到最大的地方……
相关:
me
清华土著
杂烩教师
非著名黑哨
坑羅四下
且填且挖
(。•ˇ‸ˇ•。)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