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问题的由来之二

《叔夷钟》铭文牵涉出齐侯灭莱之事,关于这个莱国,高广仁说:“卜辞有‘癸巳王卜,在莱贞:旬亡祸’(《合集 》36809)。当为商代东土大国。西周初曾与齐争营丘, 可见商时莱国的中心当在胶莱平原。莱或谓姜姓,或谓子姓”,“主姜姓说者,据《左传·襄公二年》‘夏,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主子姓说者,据《史记·殷本纪》太史公赞辞:‘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134】。我的看法,莱国不会是子姓,莱与子姓来氏是两码事,《路史·国名纪四》谓莱为商后之国——不可信。理由如下:(1)迟克俭认为,《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这段史料很有价值。其一,说明莱国在西周建立之前即已存在,并非周初大分封的产物。莱之统治者与师尚父一样亦称侯。其二,莱人‘会纣之乱’,以反叛者的姿态参与周的灭商活动,并在斗争中建立国家——对周来说这是一个土著异姓国”【135】。会纣之乱,自然指的是帝辛伐东夷,莱人应是东方土著;(2)方辉指出,“归城的地望就在莱山脚下,而且文献上说西周早期齐国在东方的主要敌人就是莱夷,因此其为莱夷都城的可能性最大。其青铜器具有典型周文化特点,但其陶器组合中也有土著素面褐色器物,呈现出融合特点。这或许说明了莱国与姜齐既联合又斗争的史实”【136】。这点很重要,素面褐色陶器为东夷族群所特有,包括素面鬲,莱人属土著无疑;

齐姜_田齐代姜齐_齐襄公和齐姜

(3)唐锦琼和王晓妮分析了“归城铜器群”,“铜器方面,在岳石文化时期,本地发现的铜器数量很少,多为小件铜器,多见于山东半岛腹地,仅有在龙口发现有一件铜甗。到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相当繁盛的商代晚期,此处基本未见有青铜礼乐器的身影。而相比之下,在附近的鲁东南地区发现相当数量的商代晚期青铜器。这些现象表明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并不属于本地原有的文化传统”,“进入西周以后,青铜礼乐器在胶东地区大量涌现”,“可以认为,青铜器在胶东半岛是伴随着城址在西周早期同步出现得”【137】。这说明,莱人若是子姓封国,断不会出现这种青铜礼乐器在西周才出现的现象齐姜,莱人必为土著。

齐姜_田齐代姜齐_齐襄公和齐姜

(4)曹斌论证了“苏埠屯墓主是晚商商王朝在东土任命的具有军事统率权的君长;墓葬等级如此之高可能与抵御胶东半岛的夷人力量,保证莱州湾、渤海湾的盐业生产并供给商王朝中央有关”,“因此,从殷墟三、四期至西周早期的几批铜器看,晚商时期商文化主要盘踞在弥河流域,夷文化主要据守胶东半岛,潍河为商夷文化的对峙前沿地带。进入西周后,齐国在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开始东进, 并设立了与晚商商王朝目的类似的呙宋台据点。胶东半岛则出现了纪、莱两个封国,具体可据历年刊布的铜器材料详细论证”【138】。而莱国正在潍河以东、胶东半岛的西侧。正处于商夷对峙的前线。(5)刘绪曾认为子姓来氏齐姜,不知其踪。其实,金文中有子姓来氏出现。黄铭崇以为“金文《作册般甗》(集成00944)中有族徽‘来册’,《般觥》(集成09299)铭文中有族徽‘来’,应就是《史记·殷本纪》中的殷贵族‘来氏’”(见前引黄铭崇《晚商王朝的族氏与族氏政治》)。所以,莱国不会是《路史》所说的子姓,今学界多以莱人为姜姓。但我认为,此姜与齐国姜太公之姜也不是一回事,山东高青陈庄古城的发掘,证明齐国姜姓确是从西土而来。

【134】高广仁《海岱区的商代文化遗存》(李伯谦编《商文化论集(上下)》,2003年文物出版社)

【135】迟克俭《古莱国初探》(1984年第1期《齐鲁学刊》)

齐姜_田齐代姜齐_齐襄公和齐姜

【136】方辉《鲁北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及其历史背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37】唐锦琼、王晓妮《胶东地区中原化进程的考古学观察(之一)——以”归城铜器群”为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38】曹斌《胶东铜器与西周纪莱》(2021年第1期《考古》)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