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1年,银监会以9号令的形式印发《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的一般准备、特殊准备和专项准备合并为“贷款损失准备”。本文结合新版的《G11-II资产质量及准备金》讲解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2个重要监管指标,利用银监会公开数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上述指标变动情况,并浅议动态拨备理论。
三率关系
1
基本概念
贷款拨备率又称拨贷比,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可简称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贷款损失准备为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2015年业务制度更新,《G11-II资产质量及准备金》封闭了一般准备、特殊准备和专项准备栏目,增加了贷款减值准备栏目。2016年彻底更新后表内外信用资产均统一为减值准备。
2
计算公式
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100%
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100%
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不良贷款分别从G11-II中取[1.2A]、[1.A]、[1.E]数值。
3
三率关系
上述公式可变形为: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贷款减值准备/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贷款拨备率)×100%=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率×100%
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
4
基本标准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实际执行中,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这段话不太好理解,我们从上图看出,当不良贷款率为1.667%时,即2.5%/150%×100%=1.667%时,两项指标恰好同时满足。即最少的减值准备可以同时满足2项基本标准,我们一般称之为“黄金不良贷款率”。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出2个结论。
1
当不良率低于1.667%时
贷款拨备率起决定性作用
∵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
IF不良贷款率<1.667%,拨备覆盖率=150%
则,贷款拨备率<2.5%=1.667%×150%
∴即便拨备覆盖率满足基本标准,但贷款拨备率仍然达不到基本标准。反之,贷款拨备率高于2.5%,拨备覆盖率必然高于150%,当一家银行不良贷款为“0”时,只要计提拨备,拨备覆盖率为无穷大。
2
当不良率高于1.667%时
拨备覆盖率起决定性作用
∵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率
IF不良贷款率>1.667%,贷款拨备率=2.5%
则拨备覆盖率<150%=2.5%/1.667%
∴即便贷款拨备率满足基本标准,但拨备覆盖率仍然达不到基本标准。反之,拨备覆盖率高于150%,贷款拨备率必然高于2.5%。
数据分析
1
贷款拨备率变动趋势
为研究分析需要,笔者在中国银监会官网中摘取了公开披露的我国商业银行(汇总)历年数据,大家可以登录官网查询表中数据。下图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拨贷比变动趋势。
第一阶段
快速达标期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年7月27日颁布,执行日期为2012年1月1日。除2011年1季度外,2010年末至2011年3季末拨贷比还低于监管标准2.5%,从2011年末开始拨贷比就迅速达标,此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处于压降控升阶段。
第二阶段
平稳过渡期
2011年末至2014年2季末,拨贷比处于平稳过渡期,期间有升有降,基本围绕均值2.8%小幅波动。此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略有攀升,仅从0.94%升至1.08%。
第三阶段
被动拉升期
2014年2季末至2015年3季末,拨贷比开始上升,从2.84%上升至3.03%,增幅为6.84%,而同期贷款增幅为15.8%,很显然拨备没有随贷款变动而同比例增加。此阶段,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从1.08%快速攀升至1.59%,拨备覆盖率的刚性需求开始逐步体现。
2
拨备覆盖率变动趋势
上图反映了拨备覆盖率与不良贷款率从2010年4季末至2015年3季末的变动趋势,同样也经历了三个周期,分别为快速提升期,平稳过渡期和加速下滑期。2014年2季度后,不良贷款攀升速度逐步加快,原先充足的拨备开始被快速消耗,主要用于核销不良贷款,但净利润增长压力和股东分红压力始终没有变化,即使拨备增提速度也在加快,但始终没有消耗的快。
由此可以见银监会在2011年就运用动态拨备理念实现“以丰补歉”之招相当英明,反倒是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未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欠妥,未充分考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银行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多交所得税。
由于拨备覆盖率与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成正比,与不良贷款余额成反比。因此,在不良贷款率在下降-平稳-攀升的过程中,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2个指标之间往往会形成一个“美人鱼”图(周星驰《美人鱼》电影中警察画的第一张半人半鱼图),有数据的统计人员可自行画图会发现非常相似。数据如果截至2015年4季末,鱼尾巴可能会合拢一点,原因不表。
动态拨备理论
所谓动态拨备理论是指“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说明拨备覆盖率150%指标值不是一成不变的。监管标准何时调整,调整尺度,监管者也面临两难。
尽管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指标体现了监管者的前瞻性思维,从逻辑上讲,高拨备和用于弥补贷款预期损失的准备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之处。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不良贷款层出不穷,银行直接面临监管和股东的双重压力,银行每产生1个单位的不良贷款,需要拿1.5个单位的利润做补充。从下表可以看出,当不良率从1.66%上升至3%,为维持150%拨备覆盖率指标,银行需要增提占贷款余额2%损失准备金,假设该银行的净息差为2%(不良率越高,净息差越低),相当于当年为实体经济免费服务了。不良率如果上升到5%,为了账面不亏,只能将拨备覆盖率降至100%的底线。
所以,当不良贷款率攀升到一定程度,150%的拨备覆盖率将难以为继;当超过5%的监管指标值,将不能满足100%拨备覆盖率的底线要求,形成贷款损失准备缺口,直接侵蚀资本。而如今,一些高不良率的银行为了即满足监管要求,又实现股东分红,产生了各种监管套利行为,比如利用续贷政策掩盖真实不良贷款,比如与同业之间互相持有不良贷款,比如笔记32篇提及的不良信贷资产借助通道转表内投资等等。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引用国外数据呼吁尽快释放拨备覆盖率空间,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实际状况。比如贷款五级分类的真实性,押品价值急速下滑缺少流动性导致损失快速扩大,银行在极端压力情况下危机的应对处理能力等方方面面因素。即使采用内评法的银行,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缺少相关数据,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都难以计量。
笔者认为,当前中小银行一是要真实反映不良贷款,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二是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分散集中度风险,减少大额不良贷款的集中暴露。三是争取股东理解,即使当年有净利润,仍要减少现金分红比例,通过转增股本、增提一般准备等方式补充资本,提高实实在在的风险抵御能力,才是应对经济下行的保身之道。
笔者建议,随着存贷比指标的取消,金融资产同业化,监管部门应将信用风险资产五级分类的真实性纳入监管范畴,建立信用风险资产拨备率、信用风险资产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拨贷比,对银行进行全方位体检。不定期的使用压力测试手段,甄别问题机构,采取果断有效的监管措施拨贷比,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设计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iyuanshu688